凯斯艾生物科技(苏州)有限公司
你是否知道,我们脸上的皱纹、色斑和松弛,超过80%都源于「光老化」——即太阳紫外线的长期“亲吻”。为了对抗时光,科学家们首先要在实验室里“再造衰老”,而大小鼠和豚鼠就成了第一批“追光者”。
今天,就带大家走进实验室,看看这些神奇的动物模型如何帮助我们揭开皮肤衰老的奥秘。
1、为什么是它们?
三大明星模型的独特应用
并非所有动物都适合做光老化研究。选择大小鼠和豚鼠,科学家们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
Ⅰ. 共性应用:基础机制与药物筛选
无论是大小鼠还是豚鼠,均能用于紫外线致皮肤老化机制研究,例如探索氧化应激、炎症反应、胶原降解(如 MMPs 基质金属蛋白酶激活)、DNA 损伤修复等通路在光老化中的作用;同时,也是抗光老化药物 / 护肤品筛选的核心模型 —— 通过对比干预组与模型组的皮肤外观、病理结构及分子指标,评估产品的抗衰效果(如是否能减少皱纹、增加胶原含量)。
Ⅱ. 差异化应用:物种特性决定研究方向
• 无毛鼠(Hairless Mice):「标准化」研究的王者
优势:无毛,避免了毛发对紫外线的遮挡,使得紫外线能均匀、高效地作用于皮肤,实验结果更一致、可重复性极高。
应用:是研究光老化机制(如胶原降解、氧化应激)和筛选抗光老化药物/化妆品的黄金标准模型。你能想到的大牌抗衰成分,多半在它身上验证过。
• 有毛鼠(C57BL/6等):「免疫」与「毛囊」研究的特长生
优势:虽然毛发需要剃除,但其遗传背景清晰,免疫系统研究透彻。
应用:非常适合研究紫外线如何影响皮肤免疫系统(如抑制免疫导致皮肤癌风险增加)以及毛囊干细胞在光老化过程中的作用。
• 豚鼠(Guinea Pig):「色沉」研究的最佳替身
优势:它的皮肤结构、黑色素代谢方式与人类非常相似!更容易模拟人类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色素沉着(晒斑)。
应用:是评价美白淡斑功效产品的理想模型。想验证某个成分能不能祛斑?先问问豚鼠的“意见”。
2、如何「制造」衰老?
光老化模型建立核心方法
在实验室里“晒太阳”可没那么简单,是一门精确控制的科学。
Ⅰ. 光源选择:
自然紫外线中,UVA(320-400nm)和 UVB(280-320nm)是致光老化的主要波段:
UVB 主要损伤表皮,致 DNA 损伤(如环丁烷嘧啶二聚体形成)、炎症反应;UVA 穿透更深,主要致真皮胶原降解、氧化应激。因此,建模常用 “UVA+UVB 混合照射” 或单一波段照射(根据研究目标选择):
• 若模拟整体光老化:选择 UVA(剂量占比 70%-80%)+UVB(剂量占比 20%-30%)混合光源,更贴近自然紫外线作用。
• 若聚焦表皮损伤:单独使用 UVB 照射;若聚焦真皮老化(如皱纹、胶原流失),单独使用 UVA 照射。
Ⅱ. 照射方案:循序渐进,避免急性损伤
核心原则是 “逐步增加剂量”,让动物皮肤适应照射,避免因剂量过高导致急性灼伤(如水疱、溃疡),影响模型稳定性。经典参数参考如下:
Ⅲ. 建模注意事项:减少干扰因素
• 有毛鼠脱毛后需等待 24h 再开始照射,让皮肤屏障恢复;
• 每次照射前确认光源功率稳定(用紫外线辐照计校准);
• 照射时固定动物位置,确保照射区域(如背部 2cm×3cm 范围)精准,避免其他部位受照;
• 建模期间观察动物饮食、体重,若出现严重皮肤损伤需暂停照射。
3、证据确凿!
从 “宏观” 到 “微观” 验证模型
光老化模型的成功与否,需通过 “外观观察 + 组织病理学检测” 综合判断 —— 外观反映整体表型,病理切片则揭示皮肤各层的微观变化,是模型验证的金标准。
Ⅰ. 宏观外观评价:直观判断老化表型
建模结束后,通过肉眼或皮肤检测仪观察以下指标:
• 皱纹:用皮肤皱纹仪拍摄背部皮肤,分析皱纹数量、深度(小鼠和豚鼠皱纹更明显,大鼠因皮肤较厚,皱纹相对浅);
• 色素:观察皮肤颜色变化(如豚鼠易出现明显色素沉着,小鼠黑色皮肤需对比色素深浅差异);
• 屏障功能:用经皮水分流失仪(TEWL)检测皮肤屏障完整性,光老化模型通常 TEWL 值升高(屏障受损)。
Ⅱ. 组织病理学检测:拆解皮肤各层变化
(1)样本制备:规范取材与切片
• 取材:建模结束后,处死动物,取背部照射区域皮肤(2cm×1cm),去除皮下脂肪,用 4% 多聚甲醛固定 24h;
• 切片:经脱水、石蜡包埋后,制作 4μm 厚的连续切片,用于 HE 染色(观察组织结构)、Masson 三色染色(观察胶原纤维)、免疫组化染色(检测特定分子)。
(2)HE 染色:观察表皮与真皮结构
光老化模型的 HE 染色典型变化:
• 表皮:表皮增厚(尤其是角质层和棘层),细胞排列紊乱,基底细胞增生(UVB 致表皮损伤后的代偿性增生);
• 真皮:真皮层厚度增加或减少(UVA 主要致真皮胶原降解,厚度可能减少;UVB 致炎症,厚度可能增加),炎症细胞(如中性粒细胞、淋巴细胞)浸润;
• 其他:部分模型可见真皮毛细血管扩张(豚鼠更明显)。
(3)Masson 三色染色:评估胶原纤维
胶原纤维是真皮的主要结构成分,光老化会导致胶原降解、紊乱 ——Masson 染色中,胶原纤维呈蓝色,可通过以下指标评价:
• 胶原纤维面积占比:用Visiopharma等分析软件分析切片中蓝色区域占真皮面积的比例,光老化模型通常占比降低(胶原流失);
• 胶原排列:正常皮肤胶原纤维排列整齐、平行于表皮;光老化模型胶原纤维断裂、紊乱,排列方向无序(小鼠和豚鼠胶原变化更显著,大鼠胶原较粗,变化相对不明显)。
(4)Fontana-Masson染色:评估黑色素沉积
正常豚鼠皮肤的黑色素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(黑色素细胞胞质内),且含量较低;经紫外线(UV,如 UVA+UVB)长期照射后,光老化模型豚鼠会出现类似人类的 “光诱导色素沉着”。Fontana-Masson 染色可清晰显示:表皮全层(尤其基底层、棘层)黑色素颗粒增多、聚集成团,甚至延伸至角质层,或真皮浅层出现游离的黑色素颗粒(黑色素细胞迁移异常)。
(5)免疫组化 / 免疫荧光:检测特定分子标志物
根据研究目标选择标志物,验证光老化相关通路激活:
• 细胞增殖:检测Ki67可精准评估皮肤细胞的增殖活性变化。正常皮肤中,Ki67 阳性细胞主要集中于表皮基底层(仅少数处于增殖期,维持表皮更新);光老化模型中,UV 照射会导致 Ki67 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,且分布范围扩大(从基底层延伸至棘层甚至颗粒层),提示表皮出现 “异常增殖”(代偿 UV 导致的细胞损伤或凋亡)。
• DNA 损伤:检测 γ-H2AX(DNA 双链断裂标志物)或 Cyclobutane Pyrimidine Dimers(CPD,UVB 致 DNA 损伤标志物),光老化模型表皮细胞中阳性表达增加;
• 胶原降解:检测 MMP-1(基质金属蛋白酶 1,降解胶原的关键酶),光老化模型真皮层 MMP-1 阳性细胞增多;
• 炎症反应:检测 TNF-α(肿瘤坏死因子 α)或 IL-6(白细胞介素 6),光老化模型真皮炎症细胞中阳性表达升高。
4、凯斯艾生物皮肤疾病药理药效学评价平台
UVB诱导光老化动物(豚鼠)模型
试验动物:
• Brownish A1 Guinea豚鼠,雄性,5-6w
检测指标:
• 一般观察
• 皮肤观察:造模前、造模后每下一次照射前
• 皮肤评分:造模前、造模后每下一次照射前
终点解剖:
• 血清/血浆
• 背部皮肤组织
• 皮肤组织病理学
▪ 皮肤大体观察
▪ 皮肤组织病理学分析:HE
▪ 皮肤组织病理学分析:IHC-Ki-67
▪ 皮肤组织病理学分析:黑色素染色
5、总结
选择合适模型,助力光老化研究
大小鼠和豚鼠光老化模型各有优势:大小鼠适合基因机制与高通量筛选,豚鼠更贴近人类皮肤表型;模型建立的核心是 “精准控制紫外线参数”,病理诊断则需结合宏观外观与微观结构。无论选择哪种模型,都需根据研究目标(如机制探索、产品筛选)、实验周期、成本等因素综合判断,确保模型的稳定性与实用性。
未来,随着基因编辑技术(如 CRISPR)与成像技术(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)的发展,光老化模型将更精准地模拟人类皮肤老化,为抗衰研究提供更有力的工具。